喜歡去淡水吃海鮮的朋友們
還是少吃為妙哦~~
 
 
好毒!淡水河污染 魚類基因改變
聯合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6/12/08 16:20 記者:記者韓青秀/台北報導

一份最新公佈的研究發現,淡水河下游到近海鄰近10公里內的周邊海底的底泥,檢驗出含有較高濃度的多氯聯苯與殺蟲劑。學者指出,淡水河污染已造成食用魚類基因的改變,民眾食用後污染物可能殘留體內,嚴重威脅健康。

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教授龔國慶表示,他針對淡水河及河口附近海域裡環境荷爾蒙進行檢測研究,發現在淡水河口、鄰近的八里污水海放管周邊的海底底泥,含有相對較高濃度的多氯聯苯與殺蟲劑,底泥的顆粒愈細,含有的有機物及黑碳成份也會愈高。

龔國慶指出,當顆粒所含的黑碳成分愈高,多氯聯苯以及殺蟲劑的濃度也將愈高,顯示這些環境荷爾蒙將會依附在微細的黑碳顆粒上在河川及海洋中傳播。

研究團隊進一步以生物基因的檢測技術,來偵測淡水河內的魚類時,初步結果也發現,烏魚、花身雞魚、星雞、黑鯛等四種魚類樣本的肝臟,被檢驗出有明顯受到環境荷爾蒙干擾的基因表現,而這四種魚類都有雜食性、常在底部棲息的特性,較易受到河底泥沙污染影響。

龔國慶指出,國內1979年後已明令禁止使用多氯聯苯等環境荷爾蒙,但是污染並不會自動被淨化分解,此次檢驗結果可能部分就是來自二十多年前的殘留污染。

但也有可能是違法使用等未知的途徑被排放出來,隨著降雨進入河川後,再被傳送到河口及近岸海域,進而經過食物鏈層層的傳遞與濃縮效應,逐漸累積在生物體內,可能會嚴重危害食用者健康。

龔國慶表示,由於環境荷爾蒙號稱世紀之毒,污染後將永久存在,若要自然淡化分解污染程度,恐怕至少要數百年,甚至隨著河川整治,淤積河底的泥沙又將翻出表面。因此整治計畫時必須更加謹慎,並持續追蹤管制,嚴格執法。龔國慶也提醒,儘管目前檢測的污染數值並不能證明有立刻危害,因為微量的殘留物仍可能被身體排除,但民眾若大量食用遭到污染的魚類,恐怕會皮膚過敏、頭暈、致癌或有基因改變等後遺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 小蜜桃外星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